(一)現況說明
本校楠梓校區自創校以來,以發展海洋科技教育為主軸,在技職體系學校中,唯一將海洋教育做為發展重點,因此對於海洋教育,本校居於非常重要的角色。教育部於2007年8月發表「海洋教育白皮書」,作為我國發展海洋教育之重要參考依據,並且為臺灣發展需要設置海洋事務部,因此海洋教育推動及人才培育未來極為重要。臺灣地狹人稠、四面環海,尤其本校地處南臺灣,海洋科技產業即為本地區重要且具特色的產業。本校擁有最完整的海洋科技教育相關系所,歷年來已建構完整的海洋科技教育教學研究平台,因應技職教育核心價值及海洋科技產業需求,配合未來國家重點發展之精緻化教育,除了提升產業務實專業教育以追求卓越之外,還必須強化技職學生基礎教育與教學品質,才能朝向精緻化專業教育,以增加海洋科技教育競爭力。
水圈學院(簡稱本學院)(College of Hydrosphere Science)成立於2004年2月1日,乃因應政府對海洋政策之承諾及本校改制為科技大學而創立。本學院以培育「水產科技實務專精人才」為主要教育目標,以「水產生物產學研究」為發展主軸,強化職場體驗的「產業導向學習」,提供水產產業亟需之實務技術人才。本學院在技職學校中擁有全國最完整之水產相關系所,包括漁業生產與管理系(所)、水產食品科學系(所)、水產養殖系(所)、海洋生物技術系(所)及水產科技產業博士班,對於發展水產業之人才培育與產學研發原本即是重鎮,歷年來在水產科技領域已建立良好產學研發環境。隨著三校整併的過程中,加入海洋環境工程系。
1.定位與組織現況
(1)定位
A.水圈學院:本學院除秉持增進社會福祉,以培育「懷抱人文及社會關懷精神的海洋科學技術現代人」外,本學院大學部教育目標為「配合國家施政重點及新興產業佈局,推動水產生物資源產業應用發展」、「結合各地區水產生物資源產業發展特色,以及對於水產生物資源人才需求,培育符合產業需求之實務性人才」、「配合學校未來校務推動重點,以培育水產生物資源產業人才為主軸」;研究所教育目標為「配合產業需求,永續水產生物資源之應用」、「開發海洋生物資源利用新技術」、「培育水產產業發展與技術研發之人才」。
B.水圈學院水產科技產業博士班:以培育實用型博士為主軸,規劃水產科技產業專業技能與經營管理之理論、實務課程,配合主題式產業實務實習,強化職場體驗的「產業導向學習」,並透過跨領域平台結合產官學人才組成教學諮議團隊,進行學習成效評核,以印證實務學習成效及建立回饋機制,同時規劃產業實務專家與學校教師共同進行專精實務研究指導,所培育之實用型博士將能緊密鏈結產業需求,提供水產科技產業升級所亟需之尖端實務技術人才。
C.漁業生產與管理系:漁業生產與管理系為目前唯一針對我國與時俱進漁業發展而設立的漁業最高技職教育科系,其教育三大主軸為積極培育漁業生產技術、海洋生物資源利用與保育及產業經營管理的漁業專業人才,並規劃學生職涯發展分為「漁業幹部船員」、「漁業經營管理人員」、「漁業科技研究人員」及「漁業行政人員」等四大就業領域。本系依據教育主軸目標並配合產學接軌策略發展方向如次:
(A)強化學生校外實習課程,例如:寒暑期海上與陸上實習、學期實習。
(B)輔導學生取得學能相符之相關證照,例如:漁船船員基本安全訓練證書、營業用動力小船駕駛執照、國際認證水肺潛水證書、電腦軟硬體相關證照。
(C)推動「業界導師」、「業界專家協同教學」及「業界參訪」等教學措施,以建立產學緊密結合之人才培育方式。
(D)建構定置漁場規劃與評估平台,落實產學合作,服務海內外相關產業。
(E)成立遠洋漁業(延繩釣、魷釣、秋刀魚棒受網及鰹鮪圍網)e-logbook實習平台,訓練學生實際填報與發送報表,增進學生遠洋漁業實務能力。
(F)配合學校爭取與國外學校院系所簽署雙聯學位,並輔導學生取得雙聯學位,強化本系師生與國際接軌能力。
(G)配合國家新南向政策,招收東南亞國家學生並與其相關學校及產業進行合作交流。
D.水產食品科學系:成立於民國37年,主要在培養國內食品加工、品管檢驗及研究開發之人才,使其能在食品產業界擔任中、高級幹部為目標。目前本系日間部設有四技雙班,進修部四技一班,招收高職之畢業生。碩士班於民國92年成立,碩士在職專班成立於民國97年。本系位居於水產加工重鎮之高雄市,因此本系之人才可以提升食品產業人員之素質,加強生產自動化之技術,促進水產業與食品加工業升級及競爭力。研究所的主要目的在培育高級研發專業人才,可以加速國內食品產業之轉型。本系依照本校水圈學院中長程計畫之規劃,本系著重教學、產學研究、服務等三方面,積極整合系內師資與教學研究資源,達成下列重點目標:
(A)教學方面:培育具有國際觀、全人化之海洋產業水產資源之生產管理、加工利用、品管研發等專業知識之海洋科技相關人才,提供國家相關產業發展所需之人力。大學部學生具備專業基礎、語文能力及邏輯思維,研究生具備研究開發與創新能力,使所有本系畢業生具備獨立思考、敬業態度、專業倫理及團隊合作能力。
(B)產學研究方面:發展產業導向之實務性技術研究,協助國家相關產業突破技術瓶頸,提昇國際競爭力。整合本系不同專長教師開發產業所需之技術與產品。
(C)服務方面:協助政府推廣工作、增強從業人員專業技術,提昇經營理念。接受政府委託辦理食品檢驗分析技能檢定等相關檢定考試、食品安全管制系統訓練班、產業之品質衛生檢驗服務以及鼓勵教師參與校內、社區、社會等服務。
E.水產養殖系:本系培育專業養殖管理人才培育係理論基礎傳授與實務技術培訓並重,同時持續強化與產業的緊密結合,與產業發展趨勢並行前進,同時透過教師研發成效的推廣輔導,並融入科研與產學合作計畫內涵,減少未來學用落差並改善產學對立情況,除了教師持續投入創新研發與產業鏈結面,並且期望培育符合產業期待之國際觀、全方位的養殖專才,以實踐本系創新、自主、成長與傳承之精神。水產養殖系發展特色包含以下五點:
(A)以科學應用與研發為主的人才培訓理念。
(B)建構完善多元的教學設備,如淡、海水繁養殖場實習場所或室內外養殖試驗場、繁養殖中心,培育學生實務技能與產業經驗之累積,同時具備國際觀與國際移動能力。
(C)優質繁養殖技術與種苗研發、創新繁養殖生物種類的開發與流程建構。
(D)精緻化、高效能的新型態維生系統應用技術之研發與應用。
(E)挹注師生研發與教學能量,共同推動本系成為國內頂尖水產繁養殖學府。
F.海洋生物技術系:於90年成立,於96年核准設立「海洋生物技術研究所」,而本系所屬之水圈學院成立於93年,為因應政府對海洋政策發展及本校楠梓校區改制而創立。本學院秉持本校治校理念「海洋特色」以「培育海洋產業水產資源之生產、保育、利用、海洋生物技術等專業技能之海洋科技實務專精人才」為主要教育目標,以「海洋生物產學研究」為發展主軸,強化職場體驗之「產業導向學習」,提供海洋生物資源產業所亟需之實務技術人才。本系為技職體系中唯一具備「海洋生物技術」特色的系所,以「海洋生物科技產學研究」為特色發展主軸,於海洋生技領域已厚植優質的產學研發能量,整合群體海洋生技產學研發能量,在水產業群聚基礎上提供技術支援。因應技職教育核心價值及海洋生物科技產業需求,配合本系特色發展重點,積極推動海洋生技務實教育,並且強化技職學生基礎教育與教學品質,培育優質及具競爭力的海洋生物科技實務性人才。本系結合南臺灣海洋生物資源產業特色之群聚基礎與充沛研發資源,推動產學研究與產業鏈結,建構攸關產業發展之產學平台,積極發展海洋生物資源產學研究,培育符合產業需求之實務性人才。
G.海洋環境工程系:由於過去數10年來海洋環境的快速變遷,造成嚴重的海洋污染,根據環保署調查結果顯示,全台21條主要河川及29條次要河川,均已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狀況而這些陸上污染透過河川快速流入沿海,污染海域水質及破壞海洋生態,以致於影響海洋生物豐度的消減與群聚結構的變動。本系為導入海洋環境工程教育以維護海洋環境永續發展,因此於81年奉教育部核定成立「海洋環境工程科」,培育海洋環境專業人力,「海洋環境工程系」成立於民國86年;另於92年成立「海洋環境工程研究所」,亦為全國技職院校唯一培育海洋環境工程專業人才之系所,主要為培育具備海洋環境保育概念及海洋環境污染防治、分析、監測、操作及維護等專業技術人才,以擔任海洋及陸地環境保護之實務工作,解決海洋及海岸環境污染問題,以提供海洋環境工程進階技術教學,培養實務性研究人才。原隸屬海洋工程學院於108年學校系所整併後改隸水圈學院。
(2)組織現況
A.水圈學院&水產科技產業博士班:
本學院以發展成為獨特的海洋屬性、提供科技資源、啟發學生創新能力及培養優秀人才為主,提昇競爭力並走出自我的特色,必須堅持以「海洋科技」特色為發展主軸,持續改善本學院師資結構、提振學術研究風氣、調整學制、改進招生策略,爭取公費生制度,發展成「量少質精」的優質學院;以本校之地緣及海洋產業優勢,拓展產學合作及國際化工作,未來將朝向國際知名的科技大學邁進。
水圈學院成立於2004年2月。現有水圈學院水產科技產業博士班、漁業生產與管理系暨研究所、水產食品科學系暨研究所、水產養殖系暨研究所、海洋生物技術系暨研究所及海洋環境工程系等六個教學單位,專任(案)教師65人,其中教授23位,副教授30位,助理教授9位(含2名專案教師,其中1名為本學院博士班外籍教師),講師3位,助理教授以上師資占95.4%。除六個教學單位外,尚設有漁業推廣委員會(校級)、永續環境研究中心(校級)、水產業檢驗及驗證中心、有機產業研究發展中心、底泥研究中心、環境檢驗中心、海岸水與環境中心、生物炭研究中心、各項院級委員會、院級實驗室、院級精密儀器室及院級動物房等。本學院組織架構圖如下圖所示。
B.漁業生產與管理系:目前有四技日間部、四技進修部、五專日間部、研究所及碩士在職專班等5種學制,爰依學制規模進用11位專任教師,此外,考量專任教師之授課鐘點負荷過重,為減輕教師教學負荷,且不影響同學選課權益及課程規劃,聘任6位兼任教師,其專長均能配合課程需求。另有2位行政人員協助推動系務。本系自107學年度起復招五專日間部,以現有師資人數恐無法負荷五專部的授課鐘點及班級輔導工作,為解決本系專任教師不足問題,將規劃依專長條件聘用專任教師,擬至少再增聘5名。
C.水產食品科學系:
(A)本系師資及人力編制
a.專任師資:本系所現有專任教師人數為18名,均具有博士學位,以及實務性產學背景或研發經驗。本系所師資專長領域含食品加工技術、食品微生物與安全、食品檢驗及品質管制、生物科技、機能性與保健食品等領域等。
b.系所辦公室行政助理人力配置:本系現有編制人力為約用行政助理2名,1名行政助理負責日常行政庶務及教學計畫;另1名負責水產食品實習大樓管理及學生實習事務。
(B)本系組織架構
本系現有編制人力為約用行政助理二名,一名負責日常行政庶務及系教學計畫、活動及研討會事務;一名負責水產食品實習大樓管理及學生實習事務,並依外部計畫情形,聘請1~2位工讀生,本系現有系務會議、系教評會、系課程委員會、研究生事務委員會,本系各委員會組成及職掌下圖。
D.水產養殖系:
目前專任師資16位,其中教授6位、副教授6位、助理教授2位、講師1位及專案助理教授1位。本系所辦公室設有專任職員1名,約用行政助理1名協助系務推動發展。系所學制組成包含每學年2班四技日間部、每學年1班四技進修部及每學年1班研究所碩士班,另也提供外籍生或交換學生等招生名額。
系所目前規劃合理的行政與教學研究空間,並配合本院共同使用空間,提供學師生充足的專業實驗研究或教學場所,惟硬體設備較國內同職系科技大學缺乏,雖然持續研發創新技術,並於人才培育及產業推廣接軌層面較其它大學出色,但仍無法全面展現出整體規模與亮點,因此歷年系所教師大多透過政府機構、漁業相關機構或產學合作計畫籌措經費,雖然再研發或教學設備持續改良提升,並小有規模,但仍無法媲美於其它同質性大學,此為較遺憾之處。
圖說 水產養殖系暨研究所各委員會組織架構圖
E.海洋生物技術系:
A.人力編制:本系現有編制人力及約用行政助理各一名,負責日常行政庶務、系教學活動,學術活動辦理等業務,始得系務運作得以順暢。配合本系發展特色及教育目標需求,聘任相關專長教師,本系目前有九位專任教師,全數均擁有博士學位,專長涵蓋分子生物學、酵素學,免疫學、分子檢測學、病毒學、細胞學、生物工程學、發育生物學等各領域,符合本系各專業領域之教學與產學發展需求。
B.組織架構:本系為順利推動各項系務,設置各種委員會組織,以充分討論系務課程、教師升等及系所務發展等重要議題,並定期開會討論議決,建立完整的會議紀錄。本系現有系務會議、系教評委員會、系課程委員會、系課程諮詢委員會、系校外實習委員會等,本系各項事務經由相關委員會決議後實施,委員會每學期召開,本系各委員會之組成、職掌及組織架構圖如下。
F.海洋環境工程系:
(A)本系師資及人力編列:本系目前有專任教授5位,副教授6位,其中10位擁有博士學位,1位擁有碩士學位,其專長涵蓋海洋工程、海洋物理、海洋污染廢棄物處理與防治、海洋化學、海洋生物與生態、空氣污染、廢水處理、廢棄物處理、環境毒物、儀器分析、環境監測、數值分析等相關專業領域。系所辦公室人員配置行政助理2位、臨時人力1位,執行系上各項行政業務。
(B)本系組織架構:系務發展相關並定期運作之委員會有系務會議、系教評委員會、系課程委員會、系課程諮詢委員會、系校外實習等委員會,各委員會均定期召開會議且運作順暢,並建立完整會議紀錄。
2.發展特色與教育目標
(1)水圈學院:水圈學院未來發展主要包括教學、研究、服務及推廣等三方面,積極整合院內師資與教學研究資源,達成下列目標:
A.教學方面:以培育具有國際觀、全人化之海洋生物資源利用開發管理實務性人才為主要目標。培育學生具有社會道德倫理觀念,並依據技職教育務實致用的精神,培育大學部學生除具有專業基礎能力及邏輯思維外,強化實務經驗和體驗,如增加實習和實驗的學分,招收產業產學攜手專班等,訓練學生具有水產業相關技術,以縮短就業接軌之差距。研究所碩士班、博士班培育學生具有社會道德倫理與專業素養、實驗規劃設計與資料分析闡釋能力,使學生具有創新研發及服務相關產業之能力。
B.研究方面:台灣水產業之重鎮在南部地區,為使教育、研究與產業緊密結合,教師之研究著重於海洋生物資源利用與保育,以支援水產業的發展和國際競爭力。為提升老師的研究能力,成立院級精密儀器室、院級實驗室,有效利用有限經費,積極添購貴重儀器以建置優良的研究環境。
C.服務及推廣方面:著重產學合作、產業技能的服務與推廣等。例如配合漁業推廣委員會協助政府推廣漁業相關工作,增強漁業從業人員專業技術,提昇漁業經營理念;接受政府委託辦理輔導產業訓練如漁船船員訓練班、危害分析重要管制點(HACCP)訓練班、食品檢驗分析技能檢定、中小學「生物科技生活營」、「生物科技人才培訓」、「暑期學分班」等。未來成立協助海洋相關產業之在職訓練,提供產學合作平臺及在職進修機會。鼓勵教師參與社區服務、社會服務,協助培育海洋科技人才。水圈學院為結合本校「水產品生物安全」相關研究及技術能量,特規劃、設立「國立高雄科技大學水產業檢驗及驗證中心」,建置水產業檢驗及驗證服務項目,提供水產品生產、加工、製造過程及產品之檢驗及驗證服務,以提升水產品之品質、衛生及安全,以「水產生物資源」為發展主軸,秉承本校「海洋產業特色」,積極進行「水產品檢驗及水產業驗證」之安全性評估技術整合,建構更完整的「水產業檢驗及驗證中心」;未來將積極規劃建置「有機產業研究發展中心」擴展本學院服務項目。本學院/中心未來會與學術單位、相關產業及檢驗公司成立策略聯盟彼此交流互動,以增進本學院教師產學合作機會及學生實習與就業機會。
(2)水圈學院水產科技產業博士班:博士班規劃水產科技產業專業技能與經營管理之理論實務課程,配合主題式產業實務實習,強化職場體驗的「產業導向學習」,並透過跨領域平台結合產官學人才組成教學諮議團隊,進行學習成效評核,以印證實務學習成效及建立回饋機制,同時規劃產業實務專家與學校教師共同進行專精實務研究指導,所培育之實用型博士將能緊密鏈結產業需求,提供水產科技產業升級所亟需之尖端實務技術人才。
(3)漁業生產與管理系:臺灣四面環海,其海域中孕育豐富且多樣化的的水產資源,是我國非常重要且天然的水產糧食來源,而利用漁機具進行捕撈,一直以來都是最直接便利取得海洋水產的方法,因此,我國沿近海漁業肩負維持國家糧食自給率的重大責任。此外,隨著時代的演進,我國船舶機具、漁撈技術及科技資訊等不斷地提升,漁船作業範圍進而擴展至全球各大洋區及他國經濟海域,且各大洲均有作為我國漁船整補的國外基地港,因此,我國漁業已成為具高度國際互動性的產業,更是我國在外交上軟實力的展現。本系為配合我國漁業發展政策及國際潮流,已將原本培育「開發漁業資源之基層漁撈幹部」的教育目標,於民國93年起轉型為培育「漁業生產技術、海洋生物資源利用與保育及產業經營管理的漁業專業人才」,並規劃學生職涯發展分為「漁業幹部船員」、「漁業經營管理人員」、「漁業科技研究人員」及「漁業行政人員」等四大就業領域。我國漁業發展與永續經營,人才是非常重要的關鍵因素,而本系即以培育符合漁業四大領域產業所需之人才為目標,提供漁業持續進步發展之人力資源,因此,本系具特殊深遠的任務與意義。
(4)水產食品科學系:依據發展目標及專業發展趨勢,且配合相關產業的需求,訂定系所教育目標,本校的治校理念為「增進人類及社會之福祉以培育懷抱人文及社會關懷精神的海洋科技技術現代人為教育目標」,因此「培育海洋資源產業之生產、利用、保育、管理、海洋生物技術等專業知識之海洋科技相關人才」為本校重要教育目標之一。在此前提下,本系擬定之教育目標如下:
A.培育涵養與學識並重:培養理論與實務並進之食品加工、食品品管、分析檢驗、食品研發、食品產銷及食品生物科技等人才。
B.採實務導向的課程發展:安排專題製作或校外實習,增強學生實作能力,使課本知識與理論互相呼應,並落實證照取得,幫助學生學以致用。
C.培養學生能力符合產業需求:以品管、檢驗、研發、產銷管理及生物科技等主軸之課程規劃為主體,配合產業界的需求以及增進學生的能力與興趣,發展與設計符合社會動脈之課程特色。
D.符合學生通識能力的需求:落實「全人教育」,在課程規劃方面為專業及人文並重,建構良善教師的教學與研究環境及營造適宜學生學習環境,以培養學生兼具人文素養與科技專業知能。
E.符合國際化需求:加強相關技術之國際知識水平及語文之基本能力,以滿足畢業學生對國際化之需求。
(5)水產養殖系:水產養殖系於民國77年成立,是以培育國際型全方位優質養殖產業人才為目標,以理論基礎的傳授結合紮實的產學橋接現場實務技能訓練,積極培訓學生成為具備水產繁、養殖相關技術與領導統御能力的專業水產高階人才,並能以極具競爭優勢的特質回饋產業服務,如水產繁養殖、飼料營養、觀賞水族、水產品開發、生物科技研發等,因此以鍵結學校與系所發展特色來培育學生未來職場的競爭實力,建構優質教學與實務技能培訓環境與善盡大學社會責任為發展目標。本系較國內同質性科技大學更具有發展優勢與競爭特色,目前專業技術領域包含:
A.養殖系統設計:本校所有養殖系統與設備均由本校師生自行設計開發與組裝,並與國內廠商進行產學合作共同開發本土化系統,並透過產學合作模式持續改善精進,相關技術之開發促進台灣地區石斑魚育成技術已領先全球。
B.繁殖技術:本系長期與漁業署、各區漁會、協會或相關團體配合進行產業輔導或技術研發計畫,協助國內繁養殖業者提升產業競爭力。
C.益生菌培養應用技術:本系藉由益生菌的培養與應用技術,成功突破高密度無用藥養殖技術,並解決目前全球仍無有效處理對策的虹彩病毒危害,藉以維繫產業的永續。
D.飼料與營養:本系專業教師長期協助漁業署、國際型及國內飼料廠飼料製作、配方與營養強化的專業技術提升,促使產業養殖效益。
E.疾病防禦技術:本系目前養殖產業輔導面積達2,000公頃,經長期之輔導合作,藉由水質維護劑應用、益生菌培養與應用、養殖管理等技術研發,成功推廣安全養殖生產技術。
F.綠能與智慧科技:與漁業署配合協助綠能廠商進行魚電共生系統之應用,並協助政府智能化養殖科技之開發、銜接與技術輔導。
G.產業人才培訓輔導:長期配合各漁會、養殖協會及養殖生產區之交流輔導,建構互信與友善的關係。
(6)海洋生物技術系:臺灣四面環海,海洋生物資源極為豐沛,具備發展海洋生物科技產業有利條件,本校位於南臺灣地區具備水產業群聚走廊特色。本系於90年成立,而於96年核准設立「海洋生物技術研究所」,為技職體系中唯一具備「海洋生物技術」特色的系所,以「海洋生物科技產學研究」為特色發展主軸,於海洋生技領域已厚植優質的產學研發能量,整合群體海洋生技產學研發能量,在水產業群聚基礎上提供技術支援。因應技職教育核心價值及海洋生物科技產業需求,配合本系特色發展重點,積極推動海洋生技務實教育,並且強化技職學生基礎教育與教學品質,培育優質及具競爭力的海洋生物科技實務性人才。
本系以「強化產學研究,培育海洋生技實務人才」為主要理念,積極提升學生實務能力與強化職場能力,依對焦產業需求規劃完整的海洋生物科技實務訓練課程,使學生能將課程中的理論與實際相銜接,發揮「做中學.學中做」的精神,訓練學生於畢業後即能進入職場,成為理論與實際兼備的「職場達人」。本系歷年來積極爭取外部資源並整合校內資源,逐年增購儀器設備,集中管理共同使用,以完善親產學整合平台,提供教師產學研究與實務教學使用,並且配合南臺灣地區豐沛的海洋生物資源產業特色,積極推動海洋生技轉譯產學研究,本系以三個主要方向「深耕基礎能力」、「精進專業課程」及「強化產學攜手」進行課程規劃,加強技職教育與產業接軌,培育學生創新思考模式,提升學生實務技能。結合南臺灣海洋生技特色產業群聚走廊,建構完整的海洋生技產學研發平台,培育學生成為優質的務實致用人才。因應就業市場之需求及全球化時代的來臨,本系畢業生應同時具備生物資源永續、產銷管理能力、生技智能、實驗設計、統整創造、資訊應用、語文應用、積極負責、溝通協調、誠實致用、服務奉獻、人文素養能力等基本極專業知識與技能。而碩士班畢業生也應同時具備整合與研究能力、創新溝通能力。因此本系教育目標依學生能力需求所應具備之基本極專業知識與技術,規劃能兼顧學生專業能力、實用能力及競爭力之相關課程,期能訓練學生「畢業即能就業」之實務性人才。
(7)海洋環境工程系:依據「培育可擔任海洋及陸地環境保護之實務工作人才」的明確教育目標,擬定發展目標與發展計畫。過去20餘年來,海洋科學與技術蓬勃發展,歐、美、日、澳洲許多國家在海洋環境與工程專業領域有突破性的發展。例如填海造陸興建國際機場、創造世界級的海洋休閒旅遊設施、或建造大型工商業廠址;利用深層海水或海水淡化提供珍貴的淡水資源;近年來,大規模的海上風力發電建設、以及開發利用海流等海洋綠能的快速發展等,這些未來重大的發展,都需要大量的海洋環境專業人力。
近年獲教育部發展重點特色補助案,並成立「海岸水與環境研究中心」、「環境檢驗中心」及「底泥研究中心」建立應有之重點發展特色。為使本系之發展目標與產學需求、未來趨勢、知識發展、技術進步有所連結,故本系規劃學生就業市場主要在工程顧問業、環境檢測業、及環保專責人員等三類。依本系教學宗旨培育畢業學生同時具有專業理論知識及實務處理技術能力,使學生在就業上除了可以直接投入海洋環境工程相關工作外,也能夠勝任陸域之一般環境工程就業要求。本系學生就業市場最後,值得一提的是,「海洋環境工程系」畢業學生還有一優勢,即是可以跨足陸上環境工程之就業市場,因此,目前本系學生之就業前景可謂審慎樂觀。